top of page

臨終關懷:接受(acceptance)

  • revwongty
  • 8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天逸牧師


在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臨終五階段」中,「接受」(acceptance)是最後一個階段。經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與沮喪的歷程,病人逐漸放下對死亡的抗拒,進入一種相對平靜的狀態。這種「接受」並非喜樂的歡迎,而是一種對現實的承認與與之和解的心境。病人可能不再強烈表達情緒,而是更安靜地面對餘下的日子,甚至主動安排後事、與家人道別,並處理未竟之事。


在這階段,關懷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安慰悲傷」,而是成為病人生命旅程的同行者與見證者。首先,我們需要尊重病人的步伐與選擇。有些病人會希望用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有些則渴望獨處與安靜禱告。關懷者應提供空間與自由,讓病人按自己的方式準備迎接生命的終點。


其次,此階段是靈性對話的良機。許多病人在接受階段,會更願意談論信仰、永恆與死後的盼望。關懷者可以引導病人回顧生命,尋找其中的價值與意義,並透過聖經經文、祈禱與聖餐等禮儀,幫助病人在信仰中找到安息。


第三,我們可協助病人完成「善終」的重要步驟,如撰寫遺囑、留下祝福信、安排後事等,這不僅讓病人感到安心,也能減輕家人的壓力。同時,關懷者也要關注家屬的情緒,因為病人的「接受」不代表家人已經預備好放手。


最後,接受階段不意味著情緒完全穩定,病人仍可能間歇地出現悲傷或焦慮。此時,溫柔的陪伴、安靜的臨在、尊重其節奏,遠比過多言語更能帶來安慰。


總而言之,「接受」是臨終歷程中一個深沉而安靜的時刻。關懷者的使命,是在這平靜中,成為愛與盼望的見證,幫助病人帶著尊嚴與平安走向生命的終點。


ree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