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砂之器:「原諒我」、「對不起」〉

作者:黃天逸


「原諒我」……

帶給你「傷痕」,它沒有因為時間而被抹走,也沒有因為成長而被遺忘!它彷彿結了疤,然而,按上去卻仍然會痛。

「原諒我」── 這是一句難以開口的說話;實在,當「你」「逃不掉命運」的時候,昨日的「我」同樣都是難以逃避這命運的;當「我」在「承受」這一切的時候,抱歉!今天「你」也在「承受」著這一切。也許,我們就是如此地「糾結」呢!這是「因果」嗎?大概,我們更害怕這是「宿命」,使我們的一代又一代默默地繼續「承受」。

「原諒我!」── 帶來了如此的「承受」;

「原諒我!」── 既要「你」如此「承受」,甚至是更多的「承受」。

「原諒我」是難以說出口的,因為,誰又要為著「我」所受的傷害負責呢?


「對不起」……

無論對「帶來傷害的人」、抑或對「受傷害的人」而言,這同樣又是另一句沉重並難以說出來的話。只是,它卻將我們的距離收窄、使我們可以容易靠近!

「親子關係」既是「安全」的所在,然而,卻又有可能帶來「不安」。這會是前者、抑或是後者,它牽涉到「親子關係」中(尤其是母子關係)複雜的心理互動過程。事實上,身體上的親近,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全」,但反過來,亦可以是「焦慮」、「矛盾」、「恐懼」等不安的源頭。生活中的常態 ──「仍像情侶 小紛爭鬥氣 吵吵鬧鬧」每天都在侵蝕我們的關係、並且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情緒感受。也許,這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對」與「錯」的,為甚麼?正如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所講:「個人是片面的,家庭卻是互相牽連,沒有絕對的主角,也沒有絕對的配角,只有千絲萬縷、像個無形的網一般的關係,把系統內每個人緊緊地繫住。」因此,家庭裡既沒有絕對的「受害者」、也沒有絕對的「加害者」,因為每一個成員都在互動和彼此「貢獻」的。

原生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帶來了我們不同的情緒,並且我們都在日復日地積累這些經驗和感受,又轉化這一切成為我們對環境、對對方、對自己的想法,毋怪乎,我們想離開、卻又總是離不開呢!因為,縱然身體上離開,但心靈上卻總是纏繞著我們的。

「對不起」── 這一句話使我們之間的距離驟然拉近,甚至重燃溝通的可能;

「對不起」── 這一句話使纏繞我們的「結」鬆了,甚至可以有解開的可能;

「對不起」── 這一句話使「原諒我」變得有血有肉,甚至觸動我們的心靈!

更甚者,這「對不起」使我們的關係並不只停留在「對方」的「原諒」之中,卻從「我」真誠的「對不起」中勇敢走出了一大步。


(歡迎全文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