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同理心」的重建〉

黃天逸牧師

「同理心」曾被認為是一種天生而無法學習得到的特質,然而,一些研究卻認為,這是人們都可以培養和加強的。

研究表明,雖然「同理心」具有生物學的基礎,但它很大程度上卻受到社會和處境因素所影響的。因此,雖然有些人天生具備了高度的「同理心」,然而,我們卻仍然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和實踐以建立起「同理心」。幾個可供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1. 觀 察

學習用時間去注意其他人如何因著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帶動「行為」,並且在過程中反思:若我處於相同的情況,我會有甚麼感覺?會否有一些我們沒有想到的層面?讓我們有空間和時間可以停下來作「思想」和「體會」,使我們所經歷的事情不致於急促地過去,並且,如此的練習能提升我們「認知同理技巧」(cognitive empathy skills)── 一種意識他人感受的能力。

2. 聆 聽

有意識地學習聆聽他人所說的話,目標乃是為了要理解而聆聽。事實上,聆聽除可了解事情的如末之外,這些也是我們了解別人感受的重要「線索」── 如:說話者的語調、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

3. 練習識別「情緒」

日常生活中花一點時間來識別和標示出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事實上,若我們難以識別和標示出自己的情緒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時,那麼,我們要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將會更具挑戰性呢!因此,先學習了解自己,乃是重建「同理心」的重要一步。

4. 改善溝通技巧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對於「同理心」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能力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與他人互動、並以支持性的行為作為回應,同時又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體驗和表達「同理心」的。當然,這可能需要更多額外的學習和訓練呢!

5. 對「情緒」持開放態度

對他人產生「同理心」包含了允許自己去感受他人的感受,這意味著我們要讓自己開放、並且願意接觸自己脆弱的一面。實在,有時候這種開放牽涉到我們必須遇上一些具挑戰性的情緒感受,然而,在過程中嘗試學習忍耐和接納這些傷痛,也有助我們可以與別人建立起更深的連繫;同時,這樣的忍耐還可以引發其他人對我們施加以同理和支持的。


Facebook專頁:為家庭說故事

YouTube頻道:為家庭說故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