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入」與「出」之間 ── 如果可以調轉的話 ……〉

作者:Rev. Someone


      一天,筆者與兩位已退休的弟兄姊妹飲咖啡聊天。席間,他們談及到旅行事宜,其中一位分享自己很想往哪、往哪旅遊,另一位則指出自己剛往哪兒回來。後來,其中一位說:「牧師,可以去 ……(指出了一個地方),這是值得一去的行程喔。」筆者聽後,只回應了一句:「現在已經沒有經濟能力了!」這時,另一位連忙道:「嘩 …… 牧師,你呢啲日日返住工、個個月出住糧都話無錢去旅行,我呢啲點算呀?我呢啲個個月只有開支、沒有收入 ……」另一位聽後以一種筆者難以形容的「笑容」來回應。筆者也並非省油的燈,這時立即回應一句:「如果我同你哋調轉嘅話,我又唔介意日日支出沒有收入喔!」二人聽到後語塞了,同時四周的一切彷彿「停頓」下來一樣,他們既沒有回應筆者、也沒有再談論旅遊之事了。

        說實話,他們沒有錯的 ── 他們已沒有工作、我卻仍然工作,他們只有開支、我卻有穩定的收入。可是,人們就是如此地容易陷入一些「表面現象」之中,以致認為自己有道理的,誰想到筆者一句「現在已經沒有經濟能力了」背後所承載的會是多少個「深層困擾」呢?也許,他們更未曾想到筆者會說出一句:「如果我同你哋調轉嘅話,我又唔介意日日支出沒有收入喔!」

        話又說回來,其實筆者從沒有想過要如此回應兩位親愛的,一句「現在已經沒有經濟能力了」純粹說出真相、也絕不是要乞求憐憫;只是,在「你」與「我」的句式中,筆者的傷痛之處「被螫中」了 …… 當然,筆者並不是最慘情的,因為筆者確實還可以「日日返住工 …… 個個月出住糧 ……」。當想起了在Facebook一眾同道在英國的生活,他們有的從事低下階層的勞工、有的甚至失業,更遑論要重投牧職生涯,也有的為著幾個大洋可以買到5打雞蛋、也沒有甚麼質素的強求而欣喜。筆者只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呢!

        「生活艱難」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共同的課題。事實上,筆者與兩親愛的(甚至更多位好友同道)都共同面對著「出」比「入」為多。也許,即使有一點「入」已值得感恩,然而,誰會想到那些「有能力」去「出」的人其實已經比哪些即使有「入」、但卻「沒有能力」如此「出」的更應該要感恩呢?

        我願做一個「有能力」去「只有開支、沒有收入」的人呢!


(歡迎全文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