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天逸牧師
也許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憎恨」我們的人,只是,“Hater”是如何出現、他們的心理狀況如何呢?
當某人對我們產生「憎恨」之前,最基本的條件乃是「我」必須要對那人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痛苦」的── 沒有「痛苦」、就不可能有仇恨。因此,每當有人憎恨我們時,「我」必須要自我假設自己有意或無意地給這人帶來了某種心理上的痛苦。
此外,即使這並不是事實,但那人亦可能以某種方式讓自己相信你對他們構成了威脅的。事實上,當那人憎恨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時,也就總會認為這些人對他們的福祉會帶來傷害的。因此,「憎恨」是一種激勵我們避免痛苦的情緒,有時它會以貶抑那些帶給自己痛苦的人的形式呈現出來。畢竟,當我們貶低那些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人時,我們會對自己感覺更好的,因為我們不僅克服了痛苦的根源、並且彷彿可以予以控制,我們更可以通過給予他們帶來痛苦而獲得美好的感覺。
何以某人會成你的 “Hater”?大概有兩個主要因素:
人們會為著保護「自我」(ego)而產生心理障礙 ── 當 “Hater” 的自尊心受損、或是個人內在自我部份被挑戰時,「反撃」也就變得理所當然呢。為甚麼?因為人們都重視自己的「優越性」(superiority)與「特殊性」(speciality),這是不容侵犯的。
人們會為著「嫉妒」(jealousy)別人而產生仇恨的 ── 當你擁有 “Hater” 所沒有的東西時,這樣會觸發起“Hater” 個人的不足和自卑感,他們就會因為內在的「嫉妒」而產生對我們的憎恨、藉以減輕這種心理上的不適。舉例:假設你在公司獲得晉升,但卻在一次的工作中犯錯時,即使你的上司都能接納你的錯誤,但你的 “Hater” 卻可能出於憎恨而嘲笑你。顯然,“Hater” 討厭你是源於你得到了他們非常想要的東西 ── 升職。
值得注意的是:“Hater” 通常會以「關注」或「建設性的意見」作為他們運作的「幌子」。然而,他們的意見卻很少具建設性,因為他們旨在要破壞我們的自信或成就;他們的「關心」也絕不是為了我們的「福祉」,而是一層企圖掩飾他們嫉妒的面紗而已。
說實話,好多時候 “Hater” 彷彿都帶給我們麻煩,但想深一層,其實他們是挺可憐的呢!
#呢條片真係好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