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湯水篇〕

  • revwongty
  • 3月2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天逸牧師


華人飲食文化中,「湯水」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無論是一趟家常便飯,還是節慶筵席上的盛宴,一碗精心熬製的「湯水」往往是整頓餐食的靈魂所在。華人對「湯水」的重視,不僅體現在烹飪技藝上,更深深根植於「養生觀念」與「家庭情感」之中。

從南到北,不同地區對「湯水」的理解和做法各有特色。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人,更有「無湯不成宴」之說。廣東老火湯以慢火長時間燉煮聞名,講究食材的搭配與功效,根據時令與體質選材,如夏天去濕、冬天滋補,達到「食療」的目的。北方雖然較少飲用複雜的湯品,但也有如羊肉湯、排骨湯等含豐富營養的湯品,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用以驅寒保暖。

「湯水」不僅僅是食物,更承載著家庭關愛與人情味。許多母親或長輩習慣每日為家人煲湯,透過「湯水」傳達關懷。例如孩子考試前,會特別煲健腦補氣的湯;家人身體虛弱時,則熬製補身清潤的「湯水」。這種「以湯表愛」的文化,使「湯水」成為家庭情感的橋樑。熬製「湯水」需要時間、心思與耐性。選擇合適的食材、根據對方的身體狀況或季節需要來配搭,這一切都體現了「我在意你」的訊息。這種關懷不是急就章的行動,而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愛的實踐」,就像是慢火細熬的湯水一樣,越煲越出味、越久越見情。因此,每一口「湯」所承載的,不單只是煲湯者用心的製作,更表達其「我在意見」的情感和重視,正好為這一碗「湯水」賦予了更深層的意義。

此外,「湯水」也是中醫食療的一部分。中醫認為,人體需陰陽平衡、五臟調和,「湯水」作為流質食物,最容易為身體吸收,且能配合藥材調理體質。因此,很多家庭會根據醫師或老一輩的經驗,煲製有針對性的湯品,如健脾、養肝、補腎、潤肺等。

總括而言,「湯水」在華人文化中不僅是日常飲食的組成部分,更是一種關懷與智慧的體現。它融合了食材、季節、健康與感情,展現出華人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之餘,也是一種跨越語言的「愛的方式」。


#我教會的弟兄姊妹真係好好


👇🏾這是網上圖片而已🤣實物在肚腹中(除咗個器皿)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