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對抗「新形冠狀病毒」帶來的「孤獨症」

「新形冠狀病毒」(COVID-19)的爆發,引致社會隔離的必須性。然而,除了「新冠」之外,我們正面臨另一個「疾病」的侵襲──社交性孤獨症!

隨著歐美國家的大爆發、當下香港的疫情亦相當嚴峻,我們必須要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這「距離」並不僅僅1.5米,因為它近乎將一切「聚會」都叫停了。研究表明,當大多數人缺乏足夠的社會性連繫時,這「缺陷」極可能會加劇壓力所帶來負面的影響、並削弱了人們在身體上和情緒上抵抗COVID-19病毒所需要的抗逆能力。事實上,從身體健康的角度而言,這「社會性隔離」乃是公共衛生的措施;但從情緒健康的角度而言,「隔離」將帶來負面情緒的風險,將「隔離」(一個人)與「孤獨」(一個人的感覺)連接起來;毋怪乎,在疫症大流行之際,關係的接連尤為重要了。有證據表明:「孤獨」可能帶來幾方面的影響-(1)在面對其他壓力時的脆弱性增加、(2)對負面事情產生更強烈的反應、(3)正面的情緒相對減低、(4)助長了更大的無力感和恐懼感、(5)睡眠質素降低、(6)減低了運動鍛鍊和健康飲食的意志力(Cacioppo & Patrick, 2009)。

缺乏足夠的人際連繫是危險的,因為社會群體的連繫是人類的首要需求。學者就認為:「人際關係網」是一個強大的力量──使人類更聰明、更快樂,也更有生產力。Stallard與Pankau等(2015)的研究了解到在「連繫文化」中,人們更有可能進行交流、協作和共同實現目標。然而,如何在疫情與隔離之中尋求「連繫」?如何對抗疫情之中的「孤獨症」?

  1. 從個人的「心態」出發──加強連繫的第一步,始於在我們的心態裡對「連繫」的渴求和需要。因此,筆者鼓勵你,將此文章與朋友分享,激發大家尋求連繫的動機。此外,近日許多「聚會」都以網上視象系統進行,這是我們仍然可以參與的,並且當下的情況,也許就是我們學習主動與朋友聯絡的機會呢!

  2. 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大概我們都認定: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保持規律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然而,我們「知道」、但卻常常做得不好,為甚麼?事實上,當我們感到壓力或孤獨時,我們就會將這些事情拋諸腦後。因此,毋忘記:我們無法提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但我們仍有可以為自己做好和做得到的事情的。這就是說,為了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連繫,我們確實需要努力維持自己在身體和情緒上的穩定的。

  3. 培養「滿足感」、避免「刺激性」的行為──正如之前的文章所指出,不斷地檢查智能手機、媒體資訊等,這都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多巴胺是一種興奮性的神經傳遞素(neurotransmitter),過量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專注於一些會令我們產生正面而情緒滿足的事情,例如:閱讀、分享、運動等。近日許多知名運動員在網上分享自己在家中做運動的片段,也許,在這有限的空間裡正好考驗我們的「創造力」呢!

  4. 為自己騰出安靜默想的空間──也許是基督徒的靈修、祈禱和讀經的生活,然而,也可以是一個人獨處安靜寫日記的時間。

  5. 學習「服務」別人──伸出援手幫助別人的行動能促進產生積極情緒的神學化學物。在當前人際關係隔離之時,我們可以對家中一些孤單的長輩、親戚,或是有需要的朋友多加慰問,了解自己可以為別人付出的能力和實際可作的行動。這些行動使我們得到滿足感和喜悅感──服事他人、最終自己得著的可能更多的。

參考書目

  1. Cacioppo, J. T., & Patrick, W. (2009). 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 Stallard, M. L., Pankau, J., & Stallard, K. P. (2015). Connection Culture.Alexandria, VA: ATD Press.

(歡迎全文網上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