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家庭復和

近日不少教會舉辦有關「家庭復和」主題的講座,事實上,過去幾個月來特區政府從修例、以致使用過份的武力對待示威者等等,已然並不僅僅影響著整個社會,它同時衝擊著許多家庭關係──在觀點與立場的不同下,使兩代之間產生衝突、以致於各走極端而難以同步。如何在衝突與疏離之中可以重新靠近、使兩代(甚至三代)之間能夠重新連繫?有人認為只要避免談論政治、有人認為其中一方稍為讓步,亦有人認為兩代之間彼此的接納包容……然而,真相豈會如此簡單呢?!

按Murray Bowen(1988)的家庭系統理論,當家庭面對著「情境焦慮」(acute anxiety)或「長遠焦慮」(chronic anxiety)之時(簡單而言,前者許多時候是一些在當下處境裡突如其來的事情,後者大部份是代代相傳的,兩者分別都會帶來家庭壓力),對健康的家庭而言,他們能夠安然面對;然而,在不健康的家庭裡,許多時候在面對這些「焦慮」時容易引發「病態」、帶來了家庭進一步的危機──例如: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矛盾、失功能,甚至關係中的過度黏融糾纏、又或是疏離截斷等等。然而,值得思想的是:何謂「不健康的家庭」?

David Olson(1989)指出,家庭行為有三個重要的維度:(1)凝聚力(cohesion)、(2)應變力(adaptability)、(3)家庭溝通關係(communication)。家庭「焦慮」衝擊著成員之間的關係和連繫,因此,「凝聚力」使成員在困難面前,既不致於互相指責、又可以追求同心合一;而「應變力」的重要,乃在於「改變」──使家庭成員在凝聚之時、能一起尋求改變,以回復家庭平和;以上兩方而背後,更重要的乃是「家庭溝通關係」,也就是說:沒有良好的溝通,實在難以建立起凝聚、甚至帶來改變的。因此,所謂「不健康的家庭」,大概在以上三個維度的家庭行為上都有不足的。

事實上,當家庭「沒有」(或是「很少」)在壓力下,這三方面的不足也許沒有被「浮現」出來;Murray Bowen就提醒我們:在焦慮壓力的處境下,這三方面的核心問題也隨之而突顯出來。

毋怪乎,當家庭面對著社會問題嚴重的衝擊時(「情境焦慮」),本身已經脆弱的家庭關係也就容易被沖散──衝突忽然加劇、融洽難以復再,試問如何「結連」呢!也許我們仍然可以堅持已見,若是如此,我們同時就要有心理準備,「家庭解體」極有可能是最終的結局了。

真正的「復和」,首先在乎我們對家庭的重視程度──到底我們仍然不在乎分離分散、只在乎個人堅持,抑或我們心中誠實地擁抱和珍惜這個家庭?實在,不同的政治觀點立場其實並不容易走近的;但真正使我們能夠靠近的,乃是在乎個人對這個家庭、並其中每一位成員的「珍惜」。沒有這份「珍惜」,說甚麼也就沒有意義了。

其次,既是簡單、也可以並不簡單──想辦法如何靠近對方吧!有母親轉而預備湯水給回家的孩子,有孩子主動向父母報告行蹤…… 總而言之,各自努力地為關係做一些「好事」呢!

參考資料:

(1)Kerr, M. 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An approach based on Bowen the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Olson, D. H. (1989). Circumplex model of family systems VIII: Famil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In D. H. Olson, C. S. Russell & H. Sprenkle (Eds.)., Circumplex model systemic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families. Binghamton, London: The Haworth Press.

(歡迎全文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