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親子關係 - 反思性的聆聽技巧

「親子關係」所強調的是「親近」孩子,只是,有時候成年人的思維、判斷,甚至乎習慣了的辦事效率,將我們與孩子的需要切斷,於是乎,所謂「親子關係」就只是空談的理想,卻沒有實際地靠近他們。如何與孩子靠近?讓我們學習「反思性的聆聽技巧」。

(1)偵 測(Detect)

第一步在於父母能否控制自己的主觀性情緒,以專注於孩子身上,從而「偵測」到孩子的狀況!這是甚麼意思? 許多時候家長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自然地按自己的判斷和建議來指引孩子,於是乎,他們既被自己的看法所主導之餘,也根本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狀況。職是之故,家長若能做到控制自己的主觀性情緒,這固然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專注於觀察到孩子的舉止、行為、語氣和用語,實在地「偵測」到孩子的情緒感受。

(2)同 理(Empathy)

第二步是「同理心」。這就是說:切勿只從家長的角度去看事情,相反,盡量同理孩子的感受、努力走進他們的世界中。 也許孩子的行為已經破壞了家庭的規則,然而,父母可以先學習放低自己的判斷,嘗試連繫到孩子的感受中,例如:「我看到你的憤怒喔!」「看來,你很生氣呢!」「你很沮喪嗎?」這些說話的目的,旨在告訴孩子:我所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他的行為,更是他的感受。

(3)詢 問(Ask)

第三步是「詢問」。透過同理心、藉「詢問」以追蹤孩子的真實狀況。這就是說,父母在處理行為問題、或是尋求解決辦法之前,應盡量集中在孩子的情緒狀況及其所經歷的故事內容。因此,我們的焦點並不在於孩子何以有此行為,卻是搜集更多的資訊,以了解和澄清孩子的問題所在。「可以告訴我發生甚麼事嗎?」「我可以幫助你嗎?」等等的問題,不單能有助孩子情緒平伏,並且讓孩子知道父母願意聆聽的。

(4)反 思(Reflect)

最後一步,父母可以藉著「反思」和「整理」從孩子那裡得到的內容,以緩和孩子的情緒感受。當父母重述或解釋孩子所說的內容時,孩子就有機會可以退後一步,重新整理自己的感受。通過這樣的練習,父母也是在教導孩子如何通過對話來處理情緒、卻不用再透過行為發洩出來的。

透過這樣「反思性的聆聽技巧」(DEAR),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學習處理和管理情緒感受、過於不斷地發洩出來。毋忘記這4方面的重點:

1. 父母要從個人情緒稍稍退後 2. 尋找那表面行為的深層困擾 3. 發問時避免用「為甚麼?」 4. 解釋並整理其中聽到的事情

(歡迎全文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