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餐飯」的重要

有一天,讀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

(一)爸爸,請給我10塊錢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已經很晚了,並且經過一天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上又遇上了很多困難,可以說是身心俱疲。當他返到家中,見到那位五歲的兒子正靠在門旁等候他。

孩子見到爸爸時,急不及待向爸爸說:「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父親回答:「當然可以,甚麼問題?」

「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取多少塊錢?」孩子問。

這位父親看來有點生氣,於是便說:「小孩子,這與你無關喔!」

小孩子繼續苦苦哀求:「爸,我只想要知道,請告訴我吧,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可以賺二十塊錢。」爸爸不耐煩地說。

「喔!」這位孩子低著頭,繼續說:「爸,可以借我十塊錢嗎?」

這時候,爸爸發怒了,說:「如果你問這問題只為要錢買玩具的話,立即給我回房昌、並上床睡覺,我每天的工作已經很長時間、也很辛苦了,沒有時間與你玩這些小孩子的遊戲。」

孩子於是安靜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了。

大概一小時後,這位父親冷靜下來,想到自己剛才可能對孩子太兇了,於是,他走到孩子的房間,說:「孩子,你睡了嗎?」

「爸,我還沒睡喔。」小孩子回應。

「我想過了,爸爸剛才對你可能太兇了,我將今天的悶氣都爆發出來了,這你原諒爸爸,這是你要的十塊錢啊。」

小孩立時坐起來說:「爸,謝謝你喔。」接著,小孩子又從自己的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了的鈔票;爸爸見到孩子已經有錢了,於是怒火又來,並說:「你已經有十塊錢了,為甚麼還要向我取十塊錢?」

這位小孩子隨即說:「因為之前我沒有足夠的錢,但現在足夠了。」小孩續道:「爸,我現在有二十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喔。」

爸爸聽到後無言以對!

(二)在乎「相聚」、不在乎「豐盛」

哈佛大學有研究指出,美國有70%的用餐都在外的,另外,有20%的餐甚至在車上解決的。過去有研究指出,若果小孩子能夠與父母有穩定一起用餐的時間的話,他們將會有以下的可能性:

  • 吃更多蔬果、卻少飲汽水

  • 兒童與成人的肥胖率將會降低

  • 更高自尊、更積極的生活態度

  • 濫藥、行為問題、未婚懷孕、抑鬱比率降低

  • 飲食失調的機會較少、身體的狀況天良好

  • 學業成績、閱讀能力、詞彙使用將會更好

因此,選擇一個可以一起進餐的時間是重要的。哈佛醫學院臨床副教授Anne Fishel指出:我們要盡可能找尋更多的時間與更多的機會與家人一起晚餐,並且過程中最重要的秘訣乃在於「彼此對話」、「享受樂趣」,甚至在過程中能夠「輕鬆互動」。哥倫比亞大學有研究調查了1003名年齡在12至17歲之間的年輕人,了解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報告指出,若果孩子每週與父母一起用餐的機會越多,他/她能夠與父母建立高質量的關係也就越大,並且,青少年濫藥的可能性也越低。

也許有人認為:要預備一頓晚餐實在不易,尤其在忙碌工作以外,這似乎成為了父母另一個擔子。然而,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Dianne Neumark-Sztainer就指出:晚餐並不是要豐盛的,儘管簡簡單單的便可,因為重點乃在於「相聚」。

(三)如何開始?

有以下的建議:

(1)「簡單」為主──可別忘記:這頓用餐的重點是家人能夠「走在一起」、並非吃得豐盛。

(2)從「最少」起──檢視家人的日程表,嘗試找一個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時間,從最少開始。

(3)定下「目標」──這是甚麼?也許是輕鬆交流、也許是享受交談、也許是談笑風生,一切在乎相聚過程中的溫暖親密。

(4)「靈活彈性」──假若未能一起用餐(無論是父母忙於工作、抑或子女有別的活動),那便將相聚的時間稍稍調動、互相遷就(如:甜品時間)。

(5)保持「輕鬆」──一起用餐並不是一個處理家事的時間,因此,不應製造任何壓力、爭論,甚至成為責備孩子的機會等。

(6)留在「家裡」──除了因為在「家裡」可以有更理想的分享空間,不用擔心被騷擾外,也許,家庭的餐單比在外用餐更健康呢!

說實話,以上的一切、更在乎我們的「堅持」呢!

(歡迎全文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