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打死不離三父女〉:從「未竟之事」到「我以妳為榮!」(~內含劇透~)

故事的起始,論述一位國家摔跤冠軍瑪哈維,因自身家庭的需要,無奈放棄了登上國際舞台、為國家贏取金牌的機會,又因著這難以釋懷的「心願」,於是接連「求子」、期望能藉兒子追逐夢想,可惜,妻子卻只誕下四位女兒。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某天,瑪哈維的兩位女兒(吉塔與芭碧塔)受欺凌而將鄰家男孩打傷,卻偶然被這位父親「發掘」到兩位女兒有摔跤的「天份」,於是對她們展開了「特訓」,誓要女兒圓其「未竟」的心願。結果 ……

可憐的兩位女兒,她們不單失去了「童年」,甚至連自己作為「女孩子」的身份都備受衝擊,在刻苦的訓練下,既要求母親出手相助、又用盡辦法務求不用練習,可是,父親卻始終堅持。在一次好朋友的婚禮上,父親突然出現、並且滿臉怒氣,雖然使兩位女兒難受,然而,轉機卻同時出現了。

婚禮上,那位14歲的新娘,道盡了自己在印度家鄉那種男尊女卑的無奈 ── 沒有自由、學習煮飯、被迫下嫁素未謀面的男子,甚至淪為生仔工具 …… 然而,吉塔與芭碧塔的父親,卻為女兒帶來了自由、夢想,甚至是未來。自此之後,一切都改變了,吉塔與芭碧塔努力練習,並且越見成果。更重要的是,她們一起擁抱父親哪「未竟」的心願、讓「摔跤」成為了她們追逐自由和理想的表達。

假如我們撇除背後對女性壓迫的抗議的話,事實上,瑪哈維就如同今天的「怪獸家長」一樣 ── 專制、操控,要孩子能優越 …… 更甚者,將自己一直以來「未竟」之心願,全盤加之於女兒身上,卻沒有理會孩子長大的各樣需要;表面看來,這位父親確實沒有甚麼可以值得讚賞的。然而,在他那「自我實現」的背後,其實也是一種敢於顛覆傳統、為女兒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開天闢地」,以至孩子可以走得更好的一種意圖。從「生態系統」(ecosystem)觀點來看,瑪哈維的家庭受著整個印度社會傳統文化的束縛,「家庭系統」既與更大的「社會系統」互動,也許無奈地要面對著一個掙扎:到底要繼續順從在這更大系統的核心價值之中?抑或選擇顛覆?

「家庭」── 許多時候就是如此無奈地受到外圍環境的影響,因而陷入了一個更大系統之中的「恆定不變」(homeostasis),使整個「家庭系統」都屈服其中,成為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循環呢!

在英聯邦運動會55公斤級決賽的賽場上,吉塔在劣勢之中想起了父親的一席話:我不可能永遠守護著妳的(大意)。結果,她戰勝那自己從未勝過的對手。這是吉塔的勝利、也是她父親的勝利,更是這「打死不離三父女」的勝利;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家庭系統」戰勝了背後更大的「社會系統」的勝利。關鍵是甚麼?

「信任」── 一種「打死不離」的相信;

「同心」── 一種「打死不離」的同行;

「相愛」── 一種「打死不離」的愛護;

「委身」── 一種「打死不離」的付出!

至於瑪哈維那「未竟」的心願 ……(下次再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