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新認識孩子「不當行為」的訊號

孩子的「不當行為」(misbehavior)許多時候成為了他們被懲罰的原因;作父母的,當他們越發只在於看重「行為」的時候,換來的也就是對孩子「行為」的控制與規範,以致最終甚麼都再沒有看見了。

「不當行為」── 可以說是父母定義孩子的一種心態,於教養之事上可以說是沒有甚麼建設性的幫助,相反,卻形成了兩者之間的對立、甚至是對抗。但我們都忘記了,孩子 ── 他們是有權利去對於自己的遭遇作出反應的。

一位父親前來與我見面,談及家中那位7歲的小女兒 ── 近月來,每每在家中大吵大鬧,遇上父母親不滿的意見時,動輒推倒家中的物件,更甚者大力推門,有一次更因此而弄傷了其10歲兄長手部。作為父母的看在眼裡,以為孩子頑皮難教,因此,對小女兒的管教更嚴。

後來經過若干次的面談了解後,得悉這位父親一直以來不單只將教養責任放在妻子的肩上,甚至自己每天在家中的時間也很少;然而,面對三位小朋友的成長(10歲、7歲、1歲),妻子一人不單疲於奔命,更是力有不逮。丈夫埋怨妻子未能好好管理兒女,妻子又覺得受盡了委屈卻沒有被諒解,夫婦更常常因為家中大小事務而吵吵鬧鬧。至於那位10歲的長子,學校成績卓越;每天放學回家,總是獨自安靜地坐在飯桌旁溫習,從來不用父母管理。即使賦閒在家,也只是獨自一人在看書,毋怪乎父母親都以長子為兄妹之間的榜樣。至於那位「不當行為」的女兒,換來的乃是父母親的懲罰、被認定為「問題孩子」。

不知何故,我們懂得將成年人的「行為」與他個人的「本質」區分開來,只是,面對孩子時,卻常常將兩者混為一談。於是乎,我們也就常常將孩子的「不當行為」等同孩子的「本質」來看。

固然,「不當行為」是我們難以接受的;只是,在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他們的情感需要卻是更要我們看重的。換句話說,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要學習如何去發現孩子在「不當行為」背後的情緒、並予以肯定、接納與關注,卻並不僅僅只是針對其表面的行為作回應呢!

讓我們重新認識:孩子的「不當行為」是一個「訊號」、卻並不只是「反叛」和「冒犯」呢!這樣看來,「不當行為」其實是可以被接納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