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父母--立志成為孩子的「情緒導師」

某天,走在街上見到一位年約4-5歲的小孩子在大聲哭鬧,旁邊的母親不斷地在喝罵、要求孩子停止呼叫。只是,這位母親越大聲、孩子的哭叫卻越厲害。後來,這位母親也彷彿沒好氣了,不發一言地緊拖著孩子的手離去。

又在某天,筆者在晚飯的食肆裡遇見一家三口的家庭。正當筆者要結帳之際,鄰桌的那位父親執拾背包,狀似要起來離席。筆者本沒有特別留意,只是,正當這位父親向妻兒告別之際,那位大約4歲的孩子卻哭叫起來,旁邊的妻子向丈夫嚷著孩子的不捨,但這位父親回頭一句:「乖啦,媽媽陪你。」既沒有留下來對孩子予以安撫,也沒有走上前安慰孩子,卻只留下這一句話,「殘局」── 便留結妻子收拾呢!後來聽到這位母親細心地安撫孩子,期間向孩子說:「爸爸同人飲完嘢就返嚟㗎嘞。」

透過各種科學研究,發現到良好的育兒關鍵乃在於理解行為問題的情感來源。藉著父母與孩子之間幾個情緒互動的型態作詳細了解,Gottman認為有幾個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情緒問題的教養類型:

1. 「退縮消極型」── 源於一份「退縮」,這就是說,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只是將孩子所有的消極情緒壓抑下去,藉著時間的過去而使孩子的情緒自然地減緩。然而,這樣卻使孩子認為自己的情緒是一樣負面的事情,以致未能接納自己。

2. 「否定拒絕型」── 這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比「消極退縮型」更負面、更批判,同時操控性更強、也更為權威性,甚至沒有關心孩子的情緒需要,因此,這一種型態比「退縮消極型」對孩子的破壞性更大。

3. 「放縱恣意型」── 這類型的父母既沒有對孩子的情緒給予任何指導和幫助,對他們的行為也沒有任何規範,並且讓孩子任意地將情緒發洩出來。這樣子將使孩子未能學習健康的情緒調節,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建立。

對於如何為孩子作情緒的指導,Gottman提出5個步驟:

a. 要常常覺察孩子的情緒;

b. 認定孩子的情緒表達是一個親子關係中美好而親密的機會;

c. 藉著同理心(empathy)了解孩子的情緒、又肯定(validate)其表達情緒背後的意義;

d. 幫助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說出來;

e. 為孩子設定規限,以幫助其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感受。

毋忘記,假如父母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掌握、理解和調節情緒的話,這樣將有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並且在人際交往和學習過程中得到更理想的發揮,甚至對身體的健康有更大的好處呢!

參考資料

Lisitsa, E.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Emotion Coaching.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ttman.com/blog/an-introduction-to-emotion-coaching/>, assessed 13rd, April, 2017.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