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孩子」是要這樣長大的!

偶然在Gottman Institute網頁上見到一幅圖片,內裡是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其中有一句說話:"SO MANY PROBLEMS CAN BE AVOIDED WHEN WE RESPOND WITH L.O.V.E INSTEAD OF REACTING IN HASTE"。所謂 "L.O.V.E" 是甚麼意思?(參附圖)

心理學家Berryman(1991)引用了作家Fransois Mauriac的一席話:「我們被愛我們的人不斷塑造著;雖然愛可能會消逝,但我們或好或壞仍然是他們的作品。」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描述。著名心理學家Erik Erikson證實了這種觀點,他認為:「兒童在嬰兒期就開始懂得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好的、令人滿意的居留之地,還是一個充滿痛苦、悲慘、挫折和不確定性的世界。」因此,他提出了嬰兒從出生到青春期之間每個發展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都可能因著父母不同教養的行為和回應的模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危害成熟的心理發展。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大概有幾方面值得我們考慮的:

建立自尊、避免傷害

「自尊」從五方面建立起來:安全感、獨特感、聯系感、方向感和能力感。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會對自我感覺、環境和人際關係產生舒適和安全的感受。所謂「獨特感」,就是能夠體會到自己有特殊的價值,不是其他人的附屬品。而「聯繫感」所指的是我們對群體的歸屬感,並在其中能夠獲得接納、認許、欣賞和尊重。至於「方向感」乃在於我們的人生目標和實踐,並且在過程中對責任的承擔。最後就是「能力感」,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實踐人生目標時,能否體會到自己的力量,並且在其中能經歷到成功的經驗。

父母的角色,確實有力量可以豐富兒女們在這五方面的經驗;假如我們都願意、並且立志為兒女們多帶來祝福、卻不帶任何傷害的話,生命的成長就必定能夠更健康、也更可愛呢!

身體力行、著重榜樣

記得幾年前有一次出門上班,在走廊通道等候電梯期間,鄰居的少年人也出外上學;在我仍睡眼惺忪之際,這位小女孩主動地向我說:「早晨!」在突然作出的回應之時,想起了她的父母,每次在走廊等候電梯時,都會主動向我們打招呼,心裡欣賞這對父母對待別人的禮貌與尊重,必定是女兒眼中美好的榜樣。

家庭的教育,當然並不只是一套說出來的道理;父母若是希望兒女們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那麼,父母在家中首先就要彼此尊重,又能夠尊重兒女們的角色與身份;父母若是希望兒女們能夠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那麼,父母親就必須以身作則、努力追求長進;父母若是希望兒女們能夠成為愛上帝、愛教會的基督徒,那麼,作為基督徒父母的也就必須要懂得如何愛上帝、愛教會;父母若是盼望兒女們能看重神話語的教導和提醒,那麼,他們就必須要自己也愛讀聖經、上主日學呢!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為了贏得父母的愛和讚許,通常都會努力地取悅父母,觀察和模仿他們在家中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努力地做到順從;除此以外,由於父母親與孩子之間關係的親密性、長期性和彼此之間高度的影響力,故此,親子關係的質素和孩童早期的經驗似乎與他們的人格發展有著極重要的關聯。毋怪乎,父母親的生命榜樣對兒女的成長是如此重要呢!

檢視家規、彈性靈活

曾經有一位年青人與筆者分享,覺得越長大、與父母的關係越困難。有一次在輔導室中,談及在家中如何與父母產生衝突,發覺原來父母仍然每天不斷指責這位兒子在私生活中如何欠缺自律。當然,筆者對於這位年過20歲的青年人在個人生活的安排上並不完全認同,然而,想到了父母仍然以高壓管教的方式,強制兒子每天要回家吃飯,甚至食量少一點、也遭受到父母的指責,又或是晚上11時仍然在上網聊天、也被父母的責備時,筆者又感受到這位年青人的無助與無奈。

成長 – 需要「空間」,這「空間」當然並非毫無規矩和原則的,然而,在其中亦必然包含著許多的接納、彈性、包容與信任的;作為父母的,需要認識、並且要認同這「空間」的價值,而作為兒女的,又不能忘記其中的要求與原則。如此,個人的成長就不致於偏頗成為兩個極端的生命 – 律法主義與自我中心;而在將來的人際關係上,我們就更懂得如何去平衡兩者了。

總 結

個人生命的成長就是在我們的「家庭」中首先啟動,若是我們都能建立起這穩固的家庭堡壘,「我」就能夠更有力量走在生命的道路之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