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沮喪(depression)
- revwongty
- 6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天逸牧師
「Depression」(沮喪)並非病理性的抑鬱症,而是面對失落、無常與即將死亡時,正常且深層的悲傷反應。此階段的情緒包括失望、無力、孤單、沉默、對未來失去興趣,甚至對信仰的冷淡。作為關懷者應理解並陪伴臨終者走過這段黑暗之谷,這是極為關鍵的服侍任務。
首先,我們要辨識「哀傷性沮喪」與「臨床抑鬱」的分別。臨終者的沮喪通常是有原因、有對象的,例如失去未來、不能照顧家人、無法完成人生目標等。這些情緒具有意義,是整合人生與告別生命歷程的一部分。關懷者不應過度醫療化處理,也不應急於開導或「轉移注意力」,反而要以「容許悲傷」的態度陪伴對方,承認死亡帶來的沉重現實。Elisabeth Kubler-Ross指出:
「如果我們能容許他表達出這份哀傷,他會更容易在最終接受這件事,也會對那些能在這段沮喪、憂鬱的時期陪伴他,而不是告訴他不要悲傷的人心存感謝。」
其次,「臨在的陪伴」遠勝於言語。許多臨終者在此階段不願多言,也未必渴望被勸慰。這時候,安靜坐在身邊、適時地握手、與其一起聆聽詩歌、默禱或閱讀經文,都是有效的陪伴方式。例如詩篇23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這句話往往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再者,此階段亦是靈性探索的契機。許多臨終者會反思信仰與永生的盼望,重新與上帝對話。我們可以溫柔地邀請病人表達其對上帝的期待、懷疑與恐懼,協助他們從「為什麼」的痛苦,走向「即使如此,我仍願信靠」的交託。
總括而言,「沮喪」是臨終歷程中極重要的一站,不能跳過,也不應壓抑。透過真誠的陪伴、靜默的同行與靈性的支持,關懷者能協助病人將沮喪整合為信仰的一部分,並在最終進入接納與安息的狀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