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臨終關懷:「討價還價」(bargaining)

  • revwongty
  • 6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天逸牧師


「討價還價」(bargaining)是繼「否認」與「憤怒」之後的第三階段。當病人逐漸接受死亡的可能性時,可能會出現一種「若我可以……,是否就能避免死亡」的心理反應。他們可能向上帝祈求、與命運交易,甚至對醫療人員或親人提出某種承諾,期望換取延長生命的可能性。這種「討價還價」的心態反映出人面對終極失控時的一種求生本能與渴望延續希望的嘗試。

作為牧者應以敏感和理解的態度來面對病人此階段的掙扎。我們不應急於糾正或否定這種心態,例如說「上帝不是這樣運作的」或「這樣沒有用」。事實上,「討價還價」往往是病人內心深處未完成的情緒與關係的象徵。例如,一位病人可能說:「如果我可以多活一年,我願意一生奉獻給上帝。」這背後可能蘊含著對信仰的渴望、對過往疏離的悔意,或對親人的責任感未竟。 

在此階段,關鍵是「聆聽」與「陪伴」。我們可以溫柔地引導病人說出其內心的願望與焦慮,透過對話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真正的渴求是什麼。這不僅有助於病人面對現實,也幫助其整合人生,尋求平靜與和解。

此外,我們也可以藉由禱告、聖經經文與信仰見證,引導病人從「交易式的信仰」轉向「信任式的信仰」——從「如果我做了某事,上帝是否會改變我的命運?」轉向「即使我不能改變結果,我仍相信上帝的愛與同在」,以幫助病人進入一種交託與順服的靈性境界。

總結而言,「討價還價」階段是一種尋找意義、重建控制感的努力。透過溫柔的陪伴、靈性的引導與情感的支持,牧者與照顧者可以幫助病人從恐懼中釋放,進而邁向與自己、他人和上帝之間的和解與平安。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