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臨終關懷:「憤怒」(anger)

  • revwongty
  • 6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天逸牧師


在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所提出的「臨終五階段」模型中,「憤怒」通常是病人知悉自己將面臨死亡後出現的第二階段。這種「憤怒」可能表現在對醫護人員的不滿、對家人的苛責、對上帝的質問,甚至對自己命運的不甘。這個階段雖然情緒激烈,卻是一種極具意義的心理反應,反映出病人對生命的渴望與對失控現實的反抗。作為牧者或輔導者,理解並有效應對這種情緒,是提供臨終關懷的重要一環。

首先,我們應以「非評價性」的態度接納病人的情緒。面對病人的怒氣,我們不可急於糾正、解釋或屬靈化處理,例如說「你要感恩」或「這是上帝的旨意」等話語,反而可能使病人覺得被忽略或誤解。「憤怒」本身是一種正常且必要的情緒反應,當我們願意傾聽並容讓這份情緒存在,就已經在陪伴病人面對死亡的歷程中,踏出重要的一步。

其次,我們可以協助病人把這份憤怒轉化為表達未了心願或遺憾的動力。有些憤怒源自尚未完成的責任或關係中的遺憾,例如尚未道歉、未能與子女和解、擔憂配偶的未來等等。此時,陪伴病人整理其生命故事與未竟之事,並設法與家人或信仰群體促進和解,往往能減低其內心的張力。

第三,靈性關懷在此階段也不可忽略。病人對上帝的憤怒,有時反映出信仰中的掙扎與失落感。我們不需急於「為神辯護」,而應鼓勵病人向神傾心吐意,正如詩篇中許多哀歌所展示的情感真誠。牧者可引導病人進入祈禱、聖詩、經文默想的空間,讓神的同在成為安慰與釋放的泉源。

總括而言,面對臨終者的「憤怒」,不應視之為問題,而應看為其面對死亡過程中重要的一站。藉由接納、同行、對話與靈性陪伴,牧者與關懷者可幫助病人將憤怒整合於其生命意義之中,最終邁向平安與釋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