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逸牧師
當我們談到在牧養關懷中「聆聽」的重要時,我們就要問:如何的「聆聽」?若我們以Satir的「內在冰山理論」去理解時,我們就明白到從個人最表層的「行為」只屬最外在顯露的部份,然而,它卻源於個人的「思想」、「感受」、「期待」、「價值」、「渴求」,並最終反映著「自我」之「所是」而來。
一位母親渴求成為「好媽媽」,她認為這是自我「價值」之所在,因此,對於孩子的管教自是有其要求 ── 從生活上的規管到學習上的成果,她對於孩子都有自己一套教導原則。然而,在面談之時,這位母親卻表達了自己的極度失望 ── 孩子總是無法達到其要求,學業成績一直徘徊在中游位置,並且,作為母親的越是要求,孩子卻越是在沉默之中抗拒,不少時候令母子之間產生很大的張力。為了使孩子能按著她所期望的成長,於是,她以更強硬的方式要求孩子聽從她的意見,因為,她認為孩子總是必須要聽從自己要求、並且對孩子而言必定是最好的。可是,孩子的成績卻不進反退,致使這位母親的內心對自己、也對孩子更為失望。
在輔導面談的過程中,治療師從其「行為」明白到她內裡的「感受」,並且多次從她口中了解到她那牢固的「思想」。因此,沿著這進路,治療師認識到這位母親最核心「自我」的部份如何引發其內在對於成為「好媽媽」的渴求,以致這一切帶來了母子之間難以互相兼容的互動關係,並且以其最內心深處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解困方向。
當我們學習「聆聽」時,受助者所談論的「內容」(content)固然重要,但也並不單單只停留在「內容」上,事實上,從表面所談論的「內容」去了解潛藏在裡面的「運作模式」,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受助者(同時也令助人者)釐清問題之所在。有一句格言:“A problem well defined is half solved.” 因此,在「聆聽」的過程裡,切忌陷入在大量「內容」的漩渦中,以致未能掌握問題的真相。
(歡迎全文轉載)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