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v. Someone系列】

〈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精神異常者?〉

黃天逸牧師


某天深夜正在沉睡之時,電話聲響起來;看看來電顯示,原來是Rev. Someone。作為好友、總要起來接聽的。一按「接聽」,另一邊立即傳來滔滔不絕的說話,在過程中,個人感受到Rev. Someone帶著憤怒、也有強烈的無奈感,於是打斷了他的說話,以專業輔導員的口吻引導他分享自己的經歷。話說 ……

一位精神異常、語言混亂,並且頗有情緒的陌生人走進了Rev. Someone的教會。當時候,幾位在場年輕人雖然覺得有異樣,但出於一份愛心對待,於是請這位人士安坐下來、並且奉上了熱茶和糕點招待,又細心聆聽對方的分享。後來,Rev. Someone也到達了,從旁觀察教友與這位人士的對話。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概在場的幾位年輕人已經與這人士傾談了好幾小時,只是,Rev. Someone感到這人思緒混亂,也難以確定他的言論熟真熟假,並且,在好幾個關鍵的分享上,對方都沒有辦法具體講述某些事情的始末,因此,起初的時候Rev. Someone也懷疑他是否有精神異常的。不過,在好幾小時的對話中,Rev. Someone判斷對方大概有某種人格疾患、過於是精神問題。然而,幾小時過去了,始終無法處理對方的需要。

後來,Rev. Someone與在場幾位會友走到另一房間商討對策,看來,大家都沒有甚麼具體可行方案。於是,Rev. Someone提出找警察來的建議,盼望藉著警方的資源,可以給予協助,而在場也有兩、三位領袖認同此想法的。可是,這一想法提出來,立時被在場另一些人士指責,認為這是欠缺愛心的行為。他們認為,教會是要接待有需要的人,何以Rev. Someone提出要「報警」、要請警察來「拘捕」此人呢?Rev. Someone立即指出,這並不是「拘捕」的想法,卻是要尋找更多資源來幫助教會處理當下的困難,加上若這人真的有甚麼精神異常的話,也是對「他」和對眾教友最好的保障。然而,在場人士看來沒有將此想法聽進耳中,仍然堅持繼續與這人對話、聆聽他的分享。

事件過後,有一天,當晚在場者將Rev. Someone提出「報警」的建議向教會投訴,認為教會是要接待有需要的人,何以Rev. Someone提出要求「報警」呢?Rev. Someone知道後,心裡氣結,於是哪管我已在沉睡,仍然在遠方致電訴苦呢!

Rev. Someone表示,他沒有想過要動用警察來「捉走」此人的;他堅持當天晚上的建議,一方面有感幾小時的對話根本沒有進展,另一方面也想到尋求更多支援的需要,第三方面乃在於對雙方面的保護。可惜,有些人完全沒有理解到他的想法之餘,甚至將「報警」與「拘捕」連繫在Rev. Someone的想法中,加上,當時亦有在場人士同意Rev. Someone的,但何解最終變成了Rev. Someone一個人的問題呢?

如何應對〈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精神異常者?〉

聽Rev. Someone的分享,有幾方面是重要的:

  1. 初步評估 ── 當然,我們並不是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然而,憑藉常理(common sense),我們大概可以簡單判斷這異常者的精神狀況。按Rev. Someone的分享,當時候這人的思維有點混亂,並且也有許多奇怪的念頭,但又無法說出這些「念頭」的「來龍去脈」、只是含糊其辭。因此,對於在場其他人而言,也就難以判斷真偽的。

  2. 風險評估 ── 按Rev. Someone所講,這人並沒有甚麼暴力行徑(對己或對人),雖然過程中有些情緒,但看來還是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的。加上當晚教會大約有6至8人在場,看來是有足夠的人力支援的。話雖如此,我們還是不能輕忽任何危險存在的可能性的。畢竟,我們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作判斷。因此,若我們只堅持一套教會「愛人」的教導,卻沒有合理地對當下處境作判斷,這仍然是相當危險的做法。

  3. 耐力評估 ── 是的!教會人數是壓性的,可是,這並不只是人數問題。事實上,若對方真的有精神問題、或是嚴重情緒問題,甚至即使是人格障礙也好,其實,對方一個人已可以令在場幾個人的精神受壓。因此,尋求外在資源的幫助可以說是十分正確的決定呢!

 事情的結果也許難以判定誰對、誰錯的,反正事件已得著解決。只是,筆者在想:導致Rev. Someone如此無奈和氣結的,大概因為某些人高舉「愛心」、以致藉此來判斷Rev. Someone為「沒有愛心」、並且是犯錯的。既然存在著如此的「對立」,試問如何可以達至「情理兼備」呢?除了「對立」以外、就是「誤解」;試問:教會在深夜時份遇上問題,對外尋求可協助的單位資源,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何以會變成了「報警」和「拘捕」以「捉走」此人等如此負面的想法呢?

不經不覺,已是零晨4:00了;看來,Rev. Someone是越分享、越精神;但我呢?明早還要起來探訪、並且還要預備主日學教材,又要負責講道呢!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