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天逸
過去一年多的日子裡,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執筆之時,我們城市的疫情看似有緩和的跡象,專家都期待著市民同心努力、實現「清零」的狀況。只是,在這期待的背後,我們心中也許隱約地懼怕「清零」不成、反倒下一波殺到呢!毋怪乎,我們既有期待、但亦有所憂慮的。大概,這種起跌的心情,同樣是我們在這年多的日子裡的狀態呢!
去年1-5月,當疫情殺到之時,有機構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用電話訪問1,000人,發現43%受訪者在疫情期間的精神狀況轉差,49%受訪者感到孤獨而令精神健康惡化。有學者研究發現,與2016年和2017年相比,在新冠肺炎爆發期間,壓力水平增加了28.3%、焦慮症的患病率增加了42.3、抑鬱症狀和不快樂感增加了一倍。
格拉斯哥大學Prof. Rory O’Connor就指出:「更多的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行,這是一個傷害人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風暴。」他繼續指出:若甚麼都不做,風險可能就是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增加,以及更多人開始酗酒、使用毒品或者賭博,並帶來其他後果,比如令無家可歸者增多等。何以會這樣?
當人們處身於焦慮、恐慌時會感到糟糕,於是,我們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感覺良好的,而這所謂「良好」不一定是一個高標準的要求。事實上,我們就只是急不及待地要擺脫當下如此糟糕的狀況而已;我們想避免壓力、焦慮和恐慌,因此,我們會轉向求助於物質,這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用這些方法,並不是因為我們的「不好」,只是我們「感覺不好」而已。這又有何重要?
假如我們首先能夠「感受」到個人內在的「感受」、卻並不在於要用方法填滿自己,藉以逃避這些「感受」時,我們就有能力展開健康的第一步。
毋忘記:「盼望」始於「黑暗」,只要我們執著於做正確的事情時,「曙光」就會來臨呢!
參考資料
1. Hill, R. (1958). 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ies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k, 39(2-3), 139-150.
2. Zhao, S. Z., Wong, Y. H., Luk, T. T., Wai, K. C., Lam T. H., & Wang, M. P. (2020). Mental health crisis under COVID-19 pandemic in Hong Kong,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00, 431-433.
(歡迎全文網上轉載)
「為家庭說故事」網頁:https://www.revwongty.com
「為家庭說故事」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Rev_WongTY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