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逸牧師
2022年諾貝爾得獎者、經濟學家Danny Kahneman設計了一項研究,要求參與者想像自己損失了50美元或獲得50美元,了解他們各自的情緒反應。儘管兩組參與者所想像的見標不同,但對於那些想像失去金錢的人而言,他們的情緒反應幅度要比獲得金錢的人大得多,換句話說,失去東西的消極性遠遠大於獲得東西的。此外,心理學家Rick Hansen提出了「大腦的警鐘」(the alarm bell of your brain)── 意指負面情緒會喚醒「杏仁核」(amygdala);他指出:「杏仁核」會使用大約三份之二的神經元素來尋找壞消息;因此,一旦警報響起,消極的事件和經歷就會迅速存儲於記憶中,而積極的事件和經歷通常需要保持較長的時間才能從短期記憶緩衝區轉移到長期記憶中的。
從家庭系統而言,有學者指出:「消極偏見」乃是由於我們過去的糟糕經歷而產生的。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情況早在童年時期就開始了,當時我們會將與父母和主要照顧者相處時不良的經驗投射到他人身上。毋怪乎,當一個具有強烈消極偏見的人進入一段關係時,他們可能會預先假定事情不會順利進行的 ── 他們的伴侶不會作出良好的反應、對方不會表達忠誠、對方不值得信任等。
「消極偏見」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思想和行為 ──「消極偏見」可以說是導致我們悲傷和痛苦、又或是過度批判指責的源頭;這些情緒有可能導致我們不喜歡自己或別人,並降低個人的自信心、影響著人際相處及整體生活的滿意度。此外,它又帶來了對立、不安、憤怒、嫉妒、焦慮、失望等消極的情緒(當然,在正常的處境下,這些情緒是完全自然和合理地產生的)。
「消極偏見」又會阻礙我們理性的思考和行為、阻礙著我們以真實的角度看待情況 ── 我們往往只看到我們想看的東西,只記住我們想記住的東西,而這只會延長我們在人際相處中的憤怒、指責、批判或對立的時間,並阻礙著我們享受生活,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問題也就越嚴重的。
當個人受著「消極偏見」的影響時,他們可能會做出以下的行為:
– 對環境中出現的威脅性作強烈回應
– 牢記著個人所受到的侮辱過於讚賞
– 沉溺於過去哪些不愉快或創傷事件
– 對過去的錯誤存在著內疚和羞恥感
– 對別人容易感到憤怒、批判和怨恨
– 過濾掉自己的正面好處而缺乏自尊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受著「消極偏見」的影響時,我們可以嘗試透過重新組織事件或有關經驗藉以練習個人對不同的「人」和「事」方面的「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此外,心理學家Bryant & Veroff(2017)指出:我們應當停下來花一些時間享受積極的體驗、沉浸在這些正面的經歷上,因為,累積正面的感受和經驗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哪些使我們容易陷入不平衡的「消極偏見」的。
無論如何,「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就是有意識地了解個人的性格、感受、動機和慾望;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我們有高度的自我意識,那就可以客觀地評價自己、管理情緒,讓我們的行為與價值觀保持一致,並正確地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這可以說是我們處理「消極偏見」一個重要的元素。
(歡迎全文轉載)

Comments